高個兒的他顯得那樣自信、穩(wěn)健、脫俗、進取,滿頭黑發(fā),上身穿黑色皮夾克,下身咖啡色西褲,腳蹬黑色皮鞋,戴一副碩大的茶色鏡,一點也看不出他已是60多歲的老人,而倒像是一位成熟、沉著、干練的儒商; 他走路總是邁著方步,說起話來干脆利落,陜南鄉(xiāng)音很重,無論從哪方面搜尋,也看不出他在太平洋彼岸的臺灣島上苦苦掙扎了三十五年的痕跡。
一
他叫張培福,1925年生于陜南巴山北麓的城固縣五堵鄉(xiāng)五堵村,初中畢業(yè)后考上了西安師范學校。剛上一年,抗戰(zhàn)吃緊,考入軍醫(yī)學校。前線打仗,愛國將士的血在淚淚流淌……原定三年畢業(yè)的軍醫(yī)學校內(nèi)科改成一年速成班。畢業(yè)典禮結束的當天,他便被直接開赴前線,分配到軍隊當醫(yī)生。服務兩年,日本投降,到了北京。1948年考入設在上海的國防醫(yī)學院,就讀剛半年,醫(yī)學院搬到臺灣。他隨校遷到了臺灣。畢業(yè)后他被分配到臺北市一家醫(yī)院當醫(yī)師。認識了一位賢淑的護士,經(jīng)過戀愛后結婚。婚后在醫(yī)院干了兩年,夫妻倆便在臺北市嘉興街開起“張醫(yī)師診所”,主治內(nèi)科、兒科、婦科疾病,請了三個醫(yī)生當助手。他重德重義、樂善好施、救死扶傷、口碑甚佳,生意十分紅火。
1972年在尼克松總統(tǒng)與基辛格博士訪華后,中美關系有了突破性進展,臺灣與大陸關系也逐漸朝好的方面轉化。1975年,張培福通過在美國的親朋好友轉發(fā)第一封信。此后,他便從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、香港、澳門等地,從多種渠道通信與大陸城固的兄弟、姐妹不斷聯(lián)系,經(jīng)濟上也間或給居住在大陸的親人以資助。他說:“35年來,我人雖然在臺灣,可夢魂索繞的是生我養(yǎng)我的巴山,喝一口巴山的清泉水,吃幾顆巴山的板栗子,摸一摸巴山的青皮松……”赤子之情,在巴山兒女身上,是出于本能的虔誠。從1985年開始,他為家鄉(xiāng)城固縣第九中學,先后捐款81000多元,為該校修建了480平方米的圖書樓,為家鄉(xiāng)人民做了一件功垂千秋的好事,受到各界人士贊譽。他真的有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,一片赤誠的故土之情,一份游子的思母之心。
二
張培福上小學的兒子張衛(wèi)東房間內(nèi)掛著一張很大的中國地圖——這是他給兒子六歲的生日禮物。也正是從六歲開始,他教兒子識地圖,找陜西,尋漢中,指城固。給兒子講巴山的故事,講巴山的土特產(chǎn),講巴山的風情民俗,講巴山獨有的白皮松,講巴山的彩蓮船……三年過去了,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了,閉下眼卻怎么也不能準確的指出“城固”在地圖上的位置。一天,兒子用筆把地圖上所有地方都寫上“城固”二字,以便眼睛閉下隨便可以指出“城固”的位置。張培;丶液,望了望中國地圖,明白了一切,沒有說什么。吃罷飯,他特意邀兒子一起到院中散步。那正是初夏艷陽天,院子里牡丹花含苞怒放,月季花爭艷斗奇,吊金鐘搖搖擺擺……父親走到花壇邊,刨了刨沙土,使勁把一顆吊金鐘連根拔起,說到:“我覺得把其它的花都應該除掉,從今后,我們家院子里就只剩下牡丹”。
“那怎么行呢”?兒子聽了父親的話馬上反駁。“我愛牡丹花,也喜歡月季花,更喜歡吊金鐘,所有的花都好看,所有的花各有特色; 況且,院子里有了這些五顏六色的花,才像我們家的院子呀”。
父親聽了兒子的話,意味深長的點了點頭,認真的說:“你說的很對,各種各樣的花都以自己特有的美麗給人們帶來歡樂;對一方地域來說,也一樣,城固有城固的美艷,城固有城固的麗質(zhì),城固有城固的特色,城固有城固的定格,城固不能代替祖國各地,祖國各地也不能代替城固,我讓你鍛煉閉上眼睛能在地圖上準確地指出城固位置,為的是讓你記下:我們是城固人,是“絲綢之路”開拓者張騫的后代,不要忘了大漢民族發(fā)祥地城固是我們的根”!兒子聽此,明白了父親的意思,便拉著父親的手,到書店讓父親又給自己重新買了一張更大的中國地圖,工工整整掛在了自己房間的墻壁上,把城固用紅筆涂了個紅紅的圓點。每天放學后,站在地圖下,閉上眼睛認認真真的練習指城固。終于在一個月之內(nèi),兒子獲得了極大的成功——閉著眼晴能準確無誤地指出城固的位置了。父親把那株栽進花盆里的吊金鐘,鄭重其事的放到了兒子的床頭柜上……
是啊,赤子對故土的本能依戀之情,有時是近乎癡情的。讀過那徳的《最后一課》,怎能忘懷作品所表現(xiàn)的那種令人怦然心動的愛國主義激情呢?張培福在生他養(yǎng)他的家鄉(xiāng)生活到20歲,20年的暑來寒往,20年的花開花落,20年的風風雨雨,他怎能忘記,根,是枝繁葉茂大樹的基礎,根,能把養(yǎng)份養(yǎng)料乳汁輸送給大樹,使樹風吹不倒,雷劈不破,雪壓更堅……后來,生活使張培福輾轉于西安、北京、上海4年。再后來就是生活把他拋到臺灣居住了35年。但不論命運把他安排到哪里,他永遠也忘不了生他養(yǎng)他的故土,永遠也忘記不了他的根在巴山北麓的城固。他對故鄉(xiāng)的感情最親最深,他說:“不管走到天涯海角,我還是城固人 ,我還是巴山的兒子”!
三
在臺北市嘉興街一個小酒館,張培福與他的五位城固老鄉(xiāng)喝到酒酣半迷之時, 他打開一個盒子,里邊立刻露出了10多個碩大的天麻。他對大家說:“這是正宗的巴山貨,是我今天才從藥材市場買到的”。其他五位老鄉(xiāng)的頭齊刷刷伸向了盒子,像五個仙鶴啄蚌殼一般,眼睛睜的滴溜圓。張培福每人給分了兩個天麻。大家左看看、右瞧瞧,好像認不得天麻似的,好像這天麻是剛降臨于世的寶貝兒子,怎么也看不夠,怎么也要找出其特征?戳撕瞄L時間,又都哈哈大笑,笑一陣又都嚎啕大哭,個個好像是著了瘋魔的病人,隨即又瘋瘋癲癲地一個跟著一個的庇股后面,圍著桌子轉圈圈,轉了一圈又一圈,就是不停下來……口里喃喃的說著:“正宗的巴山貨”!“我們的巴山天麻”!”城固的土特產(chǎn)”!鄰桌的老兵們看著這動人的場面,被傳染了,思鄉(xiāng)之情油然而生,個個老淚橫流……酒館老板趕緊給他們家人打電話,說是五位老人著了魔!
巴山,不但是“天然動物園”,還有“天然藥庫”之美稱,中藥材資源極為豐富,其中天麻、杜仲、附子、黃連、元胡、大黃、棗皮等早已在春秋戰(zhàn)國就名揚海內(nèi)外,很早就遠銷東南亞各國。近年,隨著大陸和臺灣關系的不斷改善,巴山的藥材大量輸入臺灣。張培福雖然學的是西醫(yī),但由于中醫(yī)是一門平和治療多方疾病的醫(yī)學,其中的保健內(nèi)容通行全世界。張培福隔三叉五的看看中醫(yī)書籍,懂得了不少的中醫(yī)藥理藥性知識,再加上出于本能的對家鄉(xiāng)、對巴山的厚愛,他經(jīng)常到藥材市場或藥店買一些巴山藥物,分發(fā)給臺灣的城固老鄉(xiāng),讓大家聞一聞家鄉(xiāng)的味道,看一看故土的特產(chǎn),摸—摸城固的脈博。他還把巴山的許多藥物,擺進診所門口的玻璃柜里,向臺北市各界人士炫耀家鄉(xiāng)的偉岸!他和同事們談起巴山的動植物、巴山的溶洞群、巴山的崖棺、巴國人的勤勞勇敢……總是笑瞇瞇的呷一口巴山的濃茶,然后滔滔不絕地講上一上午,要不是吐口水,誰也別想插上嘴……
巴山,是巴山兒女的情思。
巴山,是巴山游子的夢迴縈繞。
四
1985年,張培福獲準探親,先從臺灣飛抵香港,再由香港轉飛西安。他從飛機起飛的那一刻起,一顆心與飛機一樣懸了起來。他一直從舷艙俯瞰,多么想早一點看到大陸?吹焦枢l(xiāng),看到故土。≡谖靼蚕铝孙w機,他即刻雇了一輛出租車,直接開往火車站;疖嚨搅顺枪蹋男亩伎煲鰜砹……當火車在城固站緩緩停下的時候,他那急切的眼光,他那顆激動的心,他那迫不及待的情,真如野馬狂奔,真像崖漿噴礴而出……
在城固火車站,張培福的哥哥、弟弟、妹妹以及各自的全家人,黑壓壓的一片,早在站臺上佇立良久,迎接臺灣親人的歸來。
張培福大包小包拿了許許多多,東西太沉太重了,要急也急不起來,只得走在最后下車,他那期盼的心,像小鳥一樣撲愣撲愣的。他看到親人了,他抑制不住歡樂與心酸,激動的淚珠奪眶而出。是喜,是甜,是苦,是辣……什么滋味都有,什么滋味都沒有,所有的親人都是淚流滿面……
張培福緊緊的抱住哥哥,相互支撐,相互依賴,不然就要癱在站臺上的。哥哥、妹妹們?nèi)г谝黄,頭埋在中間,激動的淚水流在一起,掉在水泥月臺上印成了一個大圓圈,沒字卻分明的書寫著”團圓”二字。站臺上的游客都走完了,哥妹們還是抱的緊緊的……后來,還是列車站服務員提醒,他們才收拾起難以表達的感情,互相摻扶著,慢慢走出車站。
是!海外游子歸故里,兄弟姐妹喜相逢,千言萬語怎能完,千情萬思淚水間。在車站,又怎能說的完、怎能說的夠、怎能說的透?三十五年,人生相聚路漫漫; 三十五年,隔海相望眼欲穿; 三十五年,夢中縈迴多少轉?人生又有多少個三十五年,思念之情難表完!三十五年后的相逢相擁相無言,因夢中早已鳥嘀完,留下只有淚漣漣,兄弟姐妹相逢盡是緣、盡是情、盡是暖、盡是摯熱、盡是淚眼; 此時無言勝有言,巴山嗚咽、漢江沉默……
這次張培福先生回城固,盡享天倫之樂,補償三十五年的感情債,暢敘離別苦,游覽了南沙河風景區(qū),攀登了道教圣地洞陽宮,朝拜了五郎關地母神,給先人張騫燒了香、磕了頭,禱告良久……城固的變化真大真大呀,要不是鐘樓的詔示,要不是文廟的指點,要不是拋入后街的石板路,要不是城皇屆的魏峨,要不是考院的鐘聲,海外游子幾乎是認不出來了。
五
張先生漂泊寶島三十五年,歸來卻還是重重的巴山腔,他見了孩提時代的小伙伴——今日的白發(fā)人,老遠就喊:“牛娃子,您好唻……”一天下來,他不知把別人的手搖的怎樣,反正他的手臂已搖的抬不起來了。他動情的說:“在外幾十年,回來體驗到,還是家鄉(xiāng)好,家鄉(xiāng)的人親,山親,水親,樹也親”。他對家鄉(xiāng)什么都感興趣,什么都感到標新立異。他這兒跑跑,那兒看看,抱抱村前的銀杏樹,摸摸山后的花崗石,推推村中的石碾子,下到池搪中摸魚,到田埂上去鉤黃鱔,到樹林里去逮知了……當他走到城固九中時,不覺目瞪口呆了,想不到這城固、洋縣、西鄉(xiāng)三縣交界處的偏僻山村小鎮(zhèn),竟有了中學!孩子們興高采烈的走進學校,教室里書聲瑯瑯,操場上藍球戰(zhàn)猶酣……他撫摸著學校的紅磚墻,眼前浮現(xiàn)出自己少年時代在100里外的縣城第一中學上初中時那漢江游泳的一幕情景——
那一年,他14歲上初中一年級,中午睡午覺,他和幾個小伙伴偷偷溜出校門,跑到漢江邊。漢江兩岸,高大的樹木蔽日,濃蔭如傘,“知了”一個勁的叫個不停。他們?nèi)挛宄摰镁猓?ldquo;撲通、撲通”跳下水,盡情地暢游。那愜意勁,別提多高興了。游了一陣,幾個小家伙又打水仗,張培福眼睛閉下右手擊水,不小心,退到了旋渦里,沉下水底,小伙伴們齊心協(xié)力,拼力相救,才將他拖上岸來。小伙伴們都說他“命大”……
往事不如煙,歷歷還在目,一晃50多年過去了,那清清的漢江水,那蟬鳴樹上的濃蔭道,那白花花的蘆葦蕩,那光尻子的小伙伴們……怎能讓張培福不久久懷念呢?
張培福佇立校門口,久久不愿離去,望著校園內(nèi)齊刷刷的水杉樹,一叢叢的牡丹花,一排排的乒乓案,感慨萬千,嘆喟不已。突然眼前豁然一亮,頓時熱血沸騰,萌發(fā)出了為家鄉(xiāng)父老鄉(xiāng)親們辦點公益事業(yè)的念頭。
張先生在校長的陪同下參觀學校一周。他覺得學校應有盡有了,只是還沒有優(yōu)雅、寬敝、明亮的圖書樓。
張培福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,第三天情真意切地向校長道出了他的打算——為學校建一棟圖書樓。校長十分高興,衷心感謝。立即向縣、區(qū)教育部門反映了情況,得到縣、區(qū)各級領導的反饋信息: 表示十分感謝。主管文教的副縣長當天驅車到了五堵村,親自登門拜訪了張先生,回縣后第二天,又親自部署,落實地基及具體修建事宜……
為了使圖書樓修建的美觀大方,別具一格,張先生攜同哥哥張培元去了廣州、深圳、珠海等地,參觀了20多家圖書館。在北京請了一位高級建筑設計師,提出了自己的設計理念: 突出巴山特色,溶于綠色巴山。讓其繪出了圖書樓建筑圖案。經(jīng)過9天的奔波,張先生懷揣設計圖,風塵仆仆地回到城固,當他正要雙手將設計圖遞給主管教育的副縣長時,卻猶豫了片刻,終于沒有拿出來。他突然想到: 當?shù)卣馨褜W校修建得如此漂亮,難道還建不好一座圖書樓?
張培福的決斷是理智的。
張培福第一次探親19天轉眼間過去了;嘏_后很快來信,催問圖書樓的設計、樓高、造價等情況。當他得知預算需6萬元人民幣后,分三次匯足了款額。
奠基儀式這天,縣上邀請張先生參加,主管文教的副縣長親自主持。張先生囑咐自己在家鄉(xiāng)的哥哥張培元參加了奠基儀式。
推敲圖書樓名字的時候,縣長、副縣長、政協(xié)負責人、統(tǒng)戰(zhàn)部及文教局的領導等,為了弘揚和紀念張培福先生捐資助學的慷慨壯舉和對故鄉(xiāng)的深情厚誼,決定以其名“培福”二字命名,全稱“培福圖書樓”。可是,張培福先生歉然而灑脫的說:“故鄉(xiāng)諸位領導的心情我理解,好意我領了,但我出資建圖書樓,并不是為了個人流芳揚名,還是重新考慮個其它名字為好”。統(tǒng)戰(zhàn)部門的負責人略微沉思后說:“為中華‘培’育英才,造‘福’子孫后代,這個名字還是不錯嘛”。
張先生釋然而笑,也就欣然同意。1987年11月,圖書樓落成,一排6間兩層,依山傍水,在青松翠竹掩映下,怡然得體——這在巴山所有學校還是第一座圖書樓!1988年,張先生第二次回鄉(xiāng)探親, 看后圖書樓贊道:“修得不錯嘛”。尤其看到縣長劉壽泉題寫的“培福圖書樓”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,在松青竹翠掩映下熠熠生輝,心中感慨良多。
張先生那深邃、敏銳的目光又投向了圖書樓內(nèi)部設施,發(fā)現(xiàn)“樓大書少”。他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,回臺后立即給北京的一位友人寄去了3000美元(當時約合人民幣21000多元),讓在北京的大書店里代買書籍,寄給家鄉(xiāng)的城固九中。
師生們永遠忘不了張先生這次探親歸期到了的情景: 離開學校時,是退著走出校門的; 這倒不像是他給學校辦了好事做了實事,而像是他虧欠學校很多很多、學校給了他極大的涼解、安撫一樣。這,就是巴山漢子的仁德、仁慈、仁義,這,就是羊羔跪乳母親的誠惶誠恐!情切切,意綿綿,心慮慮,山水相連,水乳相溶,難分彼此!
師生們也眼淚花花的。
巴山歡迎游子重歸故里。
六
有人說張培福先生身居亞洲“四小龍”之一的臺灣,一定很有錢,而且肯定有很多的錢,不然誰愿意拿出81,000多元資助家鄉(xiāng)的教育事業(yè)呢?其實張先生并不富裕,他既不是商賈巨豪,也不是政界財團。他是一個看準了路就頑強走下去的“事業(yè)型”人。醫(yī)學院畢業(yè)的同級學生中,他第一個開診所,按大陸的時髦稱呼叫“個體戶”,但他有第一種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和勇氣 。但他不在乎這些,頑強的走了一生,心中甘苦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他濟危扶貧,仗義疏財,樂善好施,凡是登門看病的人,他都熱情關照,茶水招待,有錢治病,無錢了也給治病,“叫花子”有病了,他也要給治。在臺灣的城固老鄉(xiāng)每每提起他,都翹大拇指,說他“夠義氣”。張先生說: 人的肩要寬,讓人靠著點踏實; 胸懷要闊,能容天下之事;為擔當行事,不拘泥小事;對人寬容,對社會寬容,唯獨對自己嚴格; 以寬懷仁德之心于世,服人服已; 以天空、高山、大海為胸襟,海納百川、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、無欲則剛; 對社會有責任感,對家庭有責任心,能對自己言行負責,人要樹雄心大志,有他人之心,為社會貢獻,有責任感,有追求,具備先人后己的人格,才無愧人生。
他育有三女一男,前些年一直供養(yǎng)孩子們上學,大女、二女都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,現(xiàn)均已在美國成家定居;三女兒也已大學畢業(yè),在臺北市一家企業(yè)上班;最小的兒子現(xiàn)在正在美國上學。他的開支也夠大的。他的收入全靠拼命地工作掙錢,他年輕時每天工作都在16個小時以上,天天診斷治病200多人。就是現(xiàn)在,他每天工作也在8小時以上,天天診治近100人。他希望孩子中有一個能繼承他的醫(yī)道 為患者解除病痛。然而孩子們誰也不愿意,都說他這份工作太辛苦了。他說:“臺灣是快節(jié)奏生活的地方,以競爭求生存,稍有懈怠就會被同行或社會其它方面擊倒”。他為家鄉(xiāng)捐資助學的同時,在臺北市也正在建房。他是擠著血汗為故鄉(xiāng)的公益事業(yè)盡綿簿之心!有一天,哥哥問他:“捐這么多錢,會不會影響生活”。他說:“故土之情嘛, 只要能為故鄉(xiāng)盡點微薄之力,我心里舒坦。經(jīng)濟上緊張點沒啥,克服克服就挺過去了。況且,在美國的大女兒、二女兒和兩個女婿,他們會接濟我這個老頭子的”。
巴山,孕育了多少熱血赤子。
2020年8月30日
作者簡介: 方鵬霏,陜西省作協(xié)會員,中國收藏家協(xié)會會員,已在國內(nèi)外有關報刋雜志發(fā)表散文、報告文學、小小說等2000多篇,榮獲中、省、市有關報刋雜志各類征文一、二、三等獎20多次。
地址: 陜西城固縣委宣傳部(退休通干),電話和微信:13992620368。
(編輯 周波) |